安邑之战后,河东的战事暂时进入休整期。
邓羌在闻喜受阻后,急忙率军返回安邑,却发现城头的守军早已恢复,他无奈断了攻城的念想,返回猗氏城。
至此,燕军彻底退回平阳郡内,沿汾水和浍水设防,陈兵临汾县(今运城市新绛县北)。
秦、晋两国则大致以涑水为界,瓜分了河东郡,秦国占据龙门到蒲津渡这一段黄河,而转弯之后的风陵渡到陕城段,都在晋人手里。
晋军在河东的兵力更多,但两面受敌,所以邓羌虽然兵力处于劣势,依旧稳扎猗氏,没有要撤军的意思,传信长安,等着下一步指示。
看着邓琇扶棺南下,前往邓氏的祖籍陈郡后,王凝之也离开绛县,赶赴闻喜。
谢玄和桓伊、郑遇等人正忙着整顿城防,好在城中有慕容垂留下的粮草辎重,不然他们这么多人一起涌入这座空城,连吃饭都是问题。
得知王凝之的到来后,几人都放下手里的事,过来见他。
王凝之情绪不高,先了遐离世的事,然后交代道:“并州刺史暂时空缺,郑遇领上党太守,上党郡暂时归雍州节制,继续负责河东和平阳的战事。”
谢玄和郑遇拱手称是。
桓伊感慨邓遐的死,叹道:“应远自北上洛阳起,在边境征战十余年,开疆拓土,战功卓着,朝廷损失一员大将矣,惜哉!”
王凝之点点头,“我会回朝为应远争取追封,他未完成的事,就拜托诸位了。”
几人齐声称是。
谢玄问道:“接下来我计划联手桓镇恶,夹击邓羌,尽快拿下河东,王公以为如何?”
“你们商量就行,”王凝之道:“秦军若不增兵,邓羌不是你们的对手,若是长安有动静,我会从冀州和司州派军支援你们。”
谢玄表示明白。
经历了和慕容垂的一场血战后,河东郡境内的晋军仍有秦军的两倍之多,所以王凝之对谢玄接下来的战事并不担心。
桓伊则问道:“先拿下河东,再进攻平阳吗?”
“正是,”王凝之点头道:“不过在我看来,若是你们能顺利拿下河东,慕容垂会将百姓北迁,选择固守太原也未可知。”
河东失守,都城平阳的南门大开,将直面晋饶大军,这种无险可守、又没有战略纵深的局面,就是毫无花哨的实力比拼,慕容垂也无能为力。
谢玄想起那晚的血战,“他麾下的鲜卑铁骑是真厉害,那晚要不是秦人没来,偷袭闻喜又先得手,只怕就是我被他追着跑了。”
“尽量不要和他野战,”王凝之道:“如果避不开,一定要提前组建防御工事,用弓弩手压阵,不要愚蠢地和他骑兵对冲。”
谢玄深以为然。
众人又讨论了一下后续的安排,王凝之便准备离开了,从闻喜南下,路过安邑,穿过虞阪,便可从茅津渡河到陕县,然后沿崤函道返回洛阳。
出府之后,依旧是谢玄送王凝之出城。
王凝之叮嘱道:“注意安全,出了机会是该抓住,但也要考虑自身,不用总想着兵行险着。”
谢玄笑道:“姊夫这话我只能听一半,考虑自身,那还领什么军、打什么仗。”
“就你会,还当我是你姊夫吗?”王凝之没好气道:“怎么打,你有你的想法,我不干涉,但还是得爱惜兵力。”
这话谢玄听了,“我知道,会注意的。”
谢玄的打法很刚,但如果对手是慕容垂和邓羌这样的人,是不会被他的气势吓到的,双方很容易打成两败俱伤,那不是王凝之希望看到的。
“走了,你别忘了常写信回来,”王凝之再次嘱咐道:“需要什么资源,随时和我,我来安排。”
谢玄笑着点点头,“我不会客气的。”
王凝之不再多,策马南下。
经过洛阳新城的时候,王凝之稍微停了下,被王徽之带着欣赏了一番自己的杰作,然后才返回金墉城。
谢道韫已经知道邓遐去世的消息,也看出王凝之情绪有点低落,劝道:“他戎马一生,这样的结局很好了。”
“之前在幽州,我就和沈世坚就叹息过人生之须臾,”王凝之道:“我们都不年轻了,要做的事情却还有很多,日暮途远,难免有些焦躁。”
“那也得一步步来,不可倒行逆施,”谢道韫安慰道:“你向来是个谨慎的人,这个时候更应该稳住。”
王凝之长吁一口气,“不管是政事,还是战事,都千头万绪,邓应远不在了,我得安排人补他的位置,建康那边也是一刻不能松懈,我得尽快赶回去。”
谢道韫理解地握住他的手,“熬过这一阵就好了。”
王凝之揉揉眉心,“是啊,得等到我将朝廷转移到洛阳,那就不用这么累了,建康实在是太远。”
他心中的想法,毫无疑问是复制曹操当年的做法,在洛阳建立封国,组建朝廷,然后慢慢取代建康朝廷,让司马家的子成为光杆,继续待在建康,只等着禅位。
当然,这样做也不是没风险,汉献帝当年在许都,就给身在邺城的曹操搞过事。
但这仍然是最稳妥的过渡方案,可以避免大规模的清洗和杀戮,减少地方上的反叛。
在金墉城休息了两日后,王凝之返回建康。
首先自然是为邓遐请封,他本来就有宜城县伯的爵位,王凝之上奏朝廷,要求追赠邓遐右将军、广汉郡侯,这是他在蜀中便做下的承诺,可惜到现在才兑现。
这种事,朝中没有不长眼的大臣会站出来反对,司马曜更是闷不作声,一切都依王凝之所奏。
除此之外,王凝之还顺便为沈劲申请了武康县伯,刘牢之申请了武冈县伯的爵位,朝廷也是一一允准。
以他们两饶军功,这是早就该封的,只是朝廷之前一直拖延推诿,但眼下王凝之人都在建康了,没有人敢再一个不字。
谢安上书,向朝廷请辞录尚书事的职位,在王凝之和郗超回朝后,他这个录尚书事本就名不副实,一直待在扬州刺史府所在的西州城,便想卸了这个虚衔。
司马曜见识了王凝之和郗超的手段,这才知道谢安的好,于是下旨挽留。
可谢安决心已定,他已经打算慢慢隐退了,再过一阵,扬州刺史他也会交出来。
喜欢穿越东晋,山河共挽请大家收藏:(m.xs.com)穿越东晋,山河共挽五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