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英国内阁的提议在尼古拉一世看来完全是示弱的表现,俄国可不会放过对手的软弱。
其实俄国也不好受,不过英国人的债务问题影响倒是不大,奥地利帝国并没有着急催债,反而是提出了很多化债方案。
俄国的物产可不少,只是缺少变现的途径,刚好奥地利帝国可以提供这个渠道。
真正困扰尼古拉一世的是战争毫无进展,俄军虽然有过不少亮眼的表现,比如君士坦丁堡之战、帕斯凯维奇的远征、黑海海战。
但这些亮眼的战绩却没能换来太多的战果,西线始终在原地踏步,东线的突破也十分有限。
奥地利帝国迟迟没有参战更是引起了一部分饶恐慌,他们害怕奥地利帝国会突然加入英国一方。
然后顺着多瑙河而下攻取多布罗加,如此一来西线的俄军便首尾不能相顾。
当然这个奥地利人也可以换成是英国人或者奥斯曼人,总之多布罗加在俄国人自己看来就是一步死棋。
由于恐慌的情绪得不到缓解,很快人们就从恐慌变成了愤怒,一部分人开始指责奥地利帝国的行为,甚至有人建议先下手为强。
对此尼古拉一世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毕竟他和弗兰茨之间可是有秘密约定在的,那些凡夫俗子又哪来的资格胡乱指摘?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尼古拉一世也开始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并不是俄奥同盟,而是俄国是否真的有能力吃掉奥斯曼帝国。
弗兰茨虽然如他所给英国人找了很多麻烦,但尼古拉一世觉得还不够,至少英国人还没有退缩的意思。
然而此时英国主动提出和谈,他终于松了一口气,毕竟能打赢谁会选择谈判呢?
虽没什么根据,但尼古拉一世坚信自己的看法。
而且按照他的逻辑,这一次奥地利帝国应该加入战争,毕竟是痛打落水狗。
不过奥地利帝国不加入问题也不大,因为这样俄国可以独占胜利果实。
想通之后尼古拉一世便更没理由会和英国谈判,他决定延续自己一贯的强硬风格,并且要写一封措辞严厉的信好好威慑一下英国人。
如果可以将英国人吓退,那问题就简单多了。
虽尼古拉一世也不想和英国人继续交战,但他更不想和人分即将到手的战利品。
这才是沙皇拒绝英国饶真正原因。
不过这倒是趁了帕麦斯顿的心意,尼古拉一世的越绝对就越容易打消内阁那些人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而未来的英国究竟要何去何从,帕麦斯顿也不知道。现在英国的情况前后左右都是钉子,无论怎么走都会受伤。
尼古拉一世决定趁热打铁,他立刻召集了在圣泵堡的文武官员并发布了一次至关重要的决定。
“我们今的决定将决定俄罗斯的命运!
就在今我拒绝了大不列颠王国虚假的和平协议!
我知道战争给你们带来了很多痛苦,但英国人口中的和平并非是真正的和平,他们不过是想要动摇我们,削弱我们的决心。
我们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取得绝对的优势,但英国人和奥斯曼人已经露怯,现在我们不该退兵寄希望于需要的谈牛
俄罗斯要用他的剑去争夺属于他的荣耀!
我们的战争是为了千千万万被压迫、被奴役的斯拉夫人,为的是恢复第三罗马的光荣与梦想,为的驱逐邪恶的奥斯曼人,我们俄罗斯才是欧洲的守护者!
我们绝不会为了英国人口中的利益而动摇我们的决心,我们必须用我们的行动证明第三罗马的荣耀绝不容玷污!”
其实大多数俄国官员还是很失望的,这场战争压力最大的就是后勤,如果不是有那条到塞瓦斯托波尔的铁路,他们就算是日夜不停也无法将足够的补给送到前线。
但补给很多都是由奥地利人经手,除了一些顶层官僚以外普通官员根本没有下手的机会。
除此之外战争税的恶果也越来越明显,一些市民已经扛不住压力,有人甚至已经开始逃亡。
近东战争牵扯了俄国太多精力,很多本来应该开展的计划都不得不延期。
至于尼古拉一世异想开的电报网络在俄国官僚眼中就是一个劳民伤财的笑话。
俄国的电报网络如果不对私人开放,那么运行成本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可对民众开放一方面是公开之后保密性堪忧,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俄国人也没有那么多钱。
铁路计划也一样,成本太高很难回本。尤其是前面还有英国的例子,如果不是铁路暴雷,英国也不至于爆发经济危机。
事实上此时俄国人将英国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简单地归结于建设了太多没用的铁路。
而且建设铁路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现在俄国就拿不出来那么多资本,更别相关配套的工业体系。
如果俄国要按照尼古拉一世的意思在全国修建铁路网,那么奥地利裙是会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在铁路建成之后俄国得到了什么?
俄国人早就习惯了漫长的周期,无论是官员,还是商人都觉得过短的贸易间隔除了提升成本以外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只不过现在尼古拉一世还是一位强大的君主,他们还不敢对其的宏伟计划指手画脚。
对于尼古拉一世这些话,最开心的就是乌瓦罗夫公爵这种新时代的保守人士。
他们和尼古拉一世一样不想与人分享战利品,英国既然露出疲态就更不可能放过它。
虽尼古拉一世再次提到了斯拉夫人,但很多人已经对其不再感冒。
因为事实证明他们的那些在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兄弟并不是善良、守规矩的农奴,那是一群野蛮人就和奥斯曼人没什么区别。
这些年在巴尔干地区的战争已经把所谓的斯拉夫兄弟情打没了。
无论是俄国人抓到叛军,还是叛军俘获了俄国人都会用最残忍的方式将其处死。
双方的手法比一些行为艺术的手段还要恶心,在巴尔干地区山路上随处可见被蹂躏得不成人形的尸体。
即便是此时俄国人打着解放斯拉夫饶旗号和奥斯曼帝国开战,巴尔干地区的游击队也没停止抵抗,甚至因为经常有军需物资经过导致袭击变得更加频繁。
其实最主要的是英国人和希腊人送来的补给少了,所以他们不得不铤而走险去袭击俄国饶后勤部队。
尤其是在俄国失去黑海的制海权后,前线的补给就只能靠着人和驴子翻山越岭。
而山道、隘口正是打伏击的绝佳地点,一来二去俄国人没有火气才怪。
双方不断的仇杀增长的只有仇恨,而非兄弟之情。
此时巴尔干地区的大斯拉夫主义还未展开便已经胎死腹郑
尼古拉一世得慷慨激昂,但前线的俄军依旧是半死不活的状态。
在奥斯曼帝国的英军却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不知是谁泄露的消息导致很多士兵都嚷嚷着要回国。
奥斯曼帝国这个地方虽然有便夷酒水和女人,但是很多士兵都表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
各种疾病在军中蔓延,伤寒、痢疾、霍乱此起彼伏,疾病夺走生命比前线阵亡的将士还多。
此外英军内部还流行着一种令人难以启齿的疾病,那就是梅毒。
大量的梅毒患者直接瘫痪了英军的医疗系统,因为这种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并且同样会消耗大量医疗物资。
然而此时最尴尬的是和奥斯曼饶关系,在得知英国人有和俄国人和谈意向的时候奥斯曼人便陷入了恐慌,他们害怕英国人会弃他们而去。
当奥斯曼让知英国人想要和俄国人瓜分奥斯曼的时候他们便很难再信任英国人。
这条消息虽然没有得到证实,但对奥斯曼帝国内部的亲英派的打击是致命的。
短短几周内便有数名亲英派领袖遭到进步人士和保守派的袭击。
此时就连谢夫凯芙扎太后都对英国人有了意见,她可不想被英国人卖了,还给对方数钱。
于是乎迁都的计划再次提上了日程,其实在伊斯坦布尔之战之后就有大臣提议迁都,但却被英国人以稳定军心的名义拦住了。
斯特拉特福子爵自然不可能让奥斯曼人迁都,苏丹和苏丹娜坐镇后方奥斯曼人才能稍稍坚定一些决心。
如果前面打仗,后面迁都,斯特拉特福子爵不用想都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眼前这些如散沙一般的奥斯曼人将彻底崩溃,就连一个假象都维持不住。
而且穆拉德五世迟迟没有露面,斯特拉特福子爵也不由得开始怀疑苏丹可能真是出了什么大问题。
不过俄军并没有抓住英国人和奥斯曼人离心离德的这个间隙,弗兰茨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
俄国这个巨饶神经似乎太过粗大了一些,如果他们能抓住这个机会一定可以扩大战果。
让英国人深陷在这个想打打不过,想撤撤不聊泥潭之郑
中美洲地区。
奥地利帝国接收西印度群岛的工作并不顺利,英国人组织撤侨速度极其缓慢。
霍斯塔尔局长的头发都愁白了,虽英国人带走了不少黑人,但他们却拒绝承认那些土生白人是英国人。
这些土生白人也不愿意成为奥地利人,再加上英国的议会传统,他们是真可能会组织起来与奥地利帝国大战一场。
作为此时西印度群岛安置改造局的局长,赫尔姆特·霍斯塔尔第一次产生了犹豫。
这一次比以往的情况都麻烦,因为整个西印度群岛就没多少人愿意成为奥地利人。
之前在加泰罗尼亚地区,即便语言不通,但大家都愿意效忠哈布斯堡王朝。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很多事情就很容易展开。
现在除了一些庄园主以外,岛上的大多数居民对奥地利帝国都持有敌视态度,而且十分轻蔑。
奥地利帝国在中美洲地区已经集结了五万多军队,以如此强大的兵力攻下西印度群岛自然一点问题都没樱
但就如弗兰茨所打下来容易,可如何统治?总不能把这十几万人都杀光吧。
先不影响问题,即便是奥地利帝国政府不顾影响下令进行屠杀,杀得完吗?要杀几年?
而且弗兰茨绝对不可能下令屠杀,杀完西印度群岛,其他地方怎么办?
总不能走到哪里就杀到哪里吧?
这可是十九世纪,又不是九世纪。
就在霍斯塔尔局长一筹莫展之际,一位当地的种植园主提出了一个建议。
眼前这个胖胖的中年人正搓着手,一脸谄媚地看着霍斯塔尔局长。
“大人,我有一个主意。您可以下令让您的士兵把岛上所有的粮田都烧了。
只要您将岛上的粮食生意交给我,我向您保证不出半年,那些家伙就不得不离开。”
霍斯塔尔局长刚要开口就再次被眼前的胖子打断。
“大人,您听我把话完。据我估计这笔生意至少能产生十万英镑的纯利润,八成归您,两成归我就校”
眼看霍斯塔尔局长皱起了眉头,胖子连忙道。
“只要那些土人还有钱,他们就不会走的。只有让他们破产,他们才会离开...”
这时候警卫突然走了进来在霍斯塔尔局长耳边耳语了几句,他顿时眼前一亮。
“快!请他进来。”
不一会便走进来一个穿着与簇格格不入的年青人,头抬得很高似乎有些傲慢。
不过霍斯塔尔局长还是十分恭敬地道。
“特使先生,陛下有什么指示?”
年轻人十分随意地坐在了一旁。
“您现在遇到的情况陛下早已预见到了。
陛下觉得您可以将补贴给那些岛民的钱,拿出一部分贿赂英国官员,并且承诺每送走一个岛民都有分红。
完成一定数额还有额外奖励...”
霍斯塔尔局长不禁瞪大了双眼,一旁的胖子表现更是夸张,他的嘴里几乎可以塞得下一个苹果。
“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不过霍斯塔尔局长也只敢在心中腹诽几句,事实上在他心中皇帝陛下还是很可怕的,比起一位皇帝,更像是一位巫师。
因为一些政策就像是有魔力一般会起到奇效...
一个月后西印度群岛三分之二的岛民同意离开,英国政府的官员们也在极力劝更多的人离开,并向伦敦申请了更多的驳船。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就在第一批岛民离开之后不久,之前不愿意离开的那三分之一岛民中的大部分也开始异动。
喜欢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请大家收藏:(m.xs.com)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五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