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

唐吉可汗

首页 >> 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 >> 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大明:我朱雄英来了 从原始人开始建立帝国 全家殉国,我屠尽天下又何妨 乱世饥荒:我打猎带嫂嫂吃香喝辣 庆熙风云录 刚到大明,天幕直播就来了 中世纪崛起 祖龙偷听我心声后封我为大秦国师 学霸穿越大明带木匠皇帝大杀四方
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 唐吉可汗 - 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全文阅读 - 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txt下载 - 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34章 军团划分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李信扫了眼大帐,然后道:“至于上党驻军,吾另有安排...”

此番大胜,有匈奴三百年底蕴为支撑,李信再一次扩编军队。

并常设朔方和匈奴扈从,两大兵团,及南郡、云症上党、雁门四大军团。

四大军团,河套一地便占一半,还有新组建的扈从军,与郭藴兵团没算在内。

而大本营并州,只不过常驻两个军团而已,足见李信对河套这块根基地的看重。

军团与兵团人数,各不相同,比如臧霸和徐晃,只给了三万战兵,和九万副兵的编制。

而郭藴的朔方自建兵团,更是达到了,恐怖的三十六万人。

这般多的兵力,都是拱卫河套,镇守匈奴的主要力量,

李信重视河套,是有缘由的,比如夏军治下的,另一个地盘并州。

自他入主并以来,几乎是沿袭了汉庭的原有制度,没有对其做出任何改变。

相反,为了拉拢安抚,并州各地的世家大族,夏军也没少付出精力,但仍然不能让这些人真心归附。

这种情况下,夏军对于并州的掌控力,有几何?

若战事爆发,夏军又能调动,发挥其中几成力量?

亦如此刻之大汉,若朝廷真能完全调动十三州之力,莫黄巾,便是北部的鲜卑霸主,也要俯首。

反之,若和连这名大单于,能统合鲜卑各部族人力物力,南下中原,入主神州,亦未尝不可。

真正的统治,不是挂个名,就能调动治下人力物力的...

统治基础的牢固与否,关键在于,统治者能在治理的地方上,调动多少资源,调动多少人力物力...

相较于并州这个干儿子,河套这个刚收服的亲儿子,则不一样。

在经过逢纪的一番祸祸之后,匈奴原有的头人贵族制度,完全崩溃。

夏军更是尽收河套牛羊,牲畜奴隶,等各种财力物力。

郭图上任之后,又查缺补漏,行河套新法,释放生产资料,恢复地方生产,安抚各地民心。

河套五部新设地区,上到郡府级长官,下到卫所乡级基层,皆是夏军心腹嫡系,其中掌控力几乎甩了并州几百里。

既然河套新法如此显着,那夏军为何,不在并州也复制一遍呢,反而放任自流任各地世家主政。

这其中复杂难言,不提李屠夫入主并州时,与各地的约法承诺,单是中原下这个范畴概念,就让人不敢轻举妄动!

并州不似河套这些域外之地,它是大汉十三州之一,属于中原下,属于朝法统范畴内的地域。

若李信敢在并州,行变法改革之莽政,则牵一发而动全身。

甚至不必等到大汉与黄巾分出胜负,各地世家也会出钱出力,派大军前来剿贼。

这就是河套匈奴,与并州汉民的区别,不同的观念与待遇。

前者乃是外域,李信胡作非为,朝廷百官,以及世家喉舌,最多就是舆论上谴责一番而已。

而后者,则是大汉疆土,是中原的势力范畴,世家豪族联姻串联,关系网交织复杂,阻力重重...

夏军在河套行事,改革乃至变法,其中的阻力只有匈奴,也只来自匈奴,自然没那么多顾虑,是怎么有利怎么来。

且有了河套这个亲儿做后盾,不要两年,李信便能扎根北方,稳固根基...

若发生战事,夏军从河套所调动的力量,几乎能碾压并州地区。

这也是李信,日后与黄巾或大汉,争雄的根基所在。

到时候就算黄巾胜出,亦或者朝廷责难,他也能从容应对!

所以各部文武才会,若尽得河套之力,则根基成,大业可期...

......

当夏军在河套各地忙碌时,美稷大营却迎来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人物!

李信一身戎装,斜躺在单于王座上:“吾大军攻灭于夫罗,占据河套,汝何还敢来投?”

他俯视着下方,面色恭谨的匈奴青年,心中思虑,一时有些踌躇。

按理人才来投,李信本应欣喜接纳,却为何犹豫不定,这里面自有原因。

下方青年不是别人,正是从洛阳归来,兵败洛水的匈奴左贤王刘豹。

只是不知道,他为何跑到美稷,甚至口口声声的要投奔夏军效力...

刘豹此人多有敏锐,明理识务,面对李信不咸不淡的发问。

他定了定神,很快整理心中思绪道:“侯爷腹有乾坤,胸怀宽广,乃世之英雄!”

“如今河套各地已入治下,诸夏百部皆表归附,阴山以南皆为夏土...”

“前因旧怨已消,吾来投奔,想来以侯爷之广阔之心胸,必不会因前而责...”

刘豹先是好言恭维一番,紧接着话锋一转道:“吾自幼生在河套,对诸夏各部内事,知之甚详!”

“若侯爷愿意接纳,豹必赴汤蹈火,为夏军理顺河套军事政务....”

“哦!”李信闻言,若有所思,左贤王的身份,在匈奴中还是很有威望和分量的。

若是有刘豹在侧协助,那么郭图等饶压力,将会大大降低。

不定,用不着一年,三五个月,河套的改造战略,便能迅速完成。

不要看匈奴左贤王的作用,不管怎么也是匈奴的二号人物,大单于的顺位继承人。

这就像是,旧王已死,而储君带头臣服,其中的好处,简直是妙不可言...

所以左贤王刘豹,在河套在匈奴的号召力很大。

但正是因为其特殊的身份,又让李信心中忌惮,怕养虎为患。

灭族之恨,可不是而已,他敢肯定,刘豹心中必然打着异样的心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同时对方的利用价值,也很大,可以为夏军省去很多时间,节省宝贵的人力物力乃至军力资源...

值此关键时期,黄巾三张与大汉朝廷混战正酣,正是李信攻城掠地的大好时机...

这其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都是值得争取的...

更别,还关乎着河套这个亲儿子的改造战略,关乎亲儿子的未来成长...

李信心中踌躇,一时有些拿不住主意,只好把目光转向侧手的两名谋士身上。

逢纪面色阴沉,微不可察的摇了摇头,其中意思不言而喻。

他前番代理总管,掌管总督府,可谓是把匈奴让罪的彻底。

所以对于一些隐患,他是巴不得,全部弄死干净。

这匈奴左贤王刘豹,就是一个隐患,若哪一反复,又是一地鸡毛。

而贾诩则面无表情不发一言,其实他心里,是侧向于接纳的。

但亦如众人所想,灭族之恨,不是那么容易放下的。

心中有恨,刘豹此人必定怀有异志,若其掌权之后叛乱,一点也不稀奇,到时必定有所牵连。

所以在这个事情上,明哲保身的毒士不会发言,人心这种东西,是经不起试探的!

“也罢!”眼见两人不主动表态,李信只得道:“既然来投,汝且到郭图手下,混个差事!”

“若有功勋,自有安排...”

刘豹急忙叩首,恭敬表态道:“谢北侯,谢北侯接纳!”

“豹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心就好...”李信摆了摆手。

权衡再三,他还是选择了暂且接纳,废物利用一番。

如今整个河套,都在自己手中,匈奴各部组织架构也被打散重编,只要心防范不给其机会,想来不会出什么乱子。

不管怎么,只要这左贤王识趣,能为后续稳定河套节省些时间,哪怕心有异志,李信也敢用。

如今正是争分夺秒的阶段,河套根基早日打牢,那自己以后的胜算便多一分。

大不了,等河套真正稳定之后,直接找个由头卸磨杀驴...

事实上左贤王的作用确实很大,在其投效后,东西南北的各部匈奴族人,也逐渐意识到了什么。

匈奴族群内,一些有能力的人才,也慢慢依附在刘豹周围,积极配合大总管的政策指令。

有了本土人才的配合,郭图的工作进展顺利,各地趋于稳定的同时,人心也彻底安定下来。

随着河套平靖,在留下徐晃臧霸等人驻军之后,李信便着手班师回并州...

因为,接下来,他要去幽州,教训教训有些不安稳的刘虞老狗...

老子之前不鸟你,是因为精力有限,但不代表老子就会放任你,在家门口狂吠…

......

喜欢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请大家收藏:(m.xs.com)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五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下副本的工资能提现 港岛:我的系统是警队升职器 历史名人在都市 穿越年代:卷!从小山村开始 诸天之新生 三塑强汉 边荒枭龙 被弃后,我入寒门科举成状元 聊斋里的阴阳先生 离婚后!她转身收到六胎孕检单 四合院之从迎娶娄晓娥开始的日常 普攻永久加生命,阁下如何应对? 挂名赘婿 校园绝品仙医 万界之最强商人 从今天起是球王 至高家族:我的实力是全族总和 御兽:我激活了最废系统 规则怪谈:开局发现家人是诡异 让你修机甲,你直接换了台新的?
经典收藏 明末:乱世崛起 九龙夺嫡,废物皇子竟是绝世强龙 三国,在下姓刘,皇家的那个刘 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样了 最强退伍兵 他一拳能打死吕布,你管这叫谋士 边荒枭龙 开局奖励陷阵营,打造巅峰大明! 重生北宋的那些年 继承三位皇嫂后,我无敌于天下 公主下毒后悔,驸马嘎嘎横推 刷刷视频,古人说不要停 关于我穿越大明当皇帝这件事 三国:刘备辅翼,助他再造大汉 明末狂潮:从文人不得做官开始 黑龙新传 我在大秦当榜一大哥 北明共和 重生1840:从废柴到霸主 手机连大明,开局吓懵朱元璋
最近更新 从特种兵到侯门婿 爷奶偏心有如何?科举后我翻身了 春秋晋国风云 大雪满风刀 关于冒充未来大秦丞相的那些事 汉末召唤之无敌天下 特种驸马:大唐迷雾之迷 三国大反派 三国之争霸天下 大宋:让你抗金,没让你造反啊? 呢喃诗章 手搓弓弩养娇妻,竟要我黄袍加身 荒年种田:开局官府强塞五个美娇娘 一把大狙闯大明 三国:我吕布,白门楼开局 穿越后科举,皇帝竟想组队退休 一品将军陈天佑 征途英魂 回到古代从一无所有开始 签到物资每日有,逃荒路上横着走
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 唐吉可汗 - 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txt下载 - 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最新章节 - 从黄巾反贼,到黄天巨枭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