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因如此,此次市里传出的铁路可能改线的消息,才显得如此致命且敏福
它不仅仅关乎工业园区能否顺利落地,更牵扯到刘官镇乃至河清县北部片区无数人已经投入的沉没成本和膨胀的财富预期。
起来,我来县府办工作这一年多,跟着张县长下乡镇调研的次数也不算少,但很多时候都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行程安排紧密,接触的都是安排好的点和人,开会听汇报多,真正沉下去、用脚丈量土地、用心观察细节的时候太少。
对河清县这方水土,很多地方我还停留在“知道名字,对不上号”的层面,更谈不上深入的了解。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毛主席的这句教诲,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尤其是在信息就是权力,就是资本的当下,浮在面上,永远只能拾人牙慧。
看来,是时候找个合适的由头,亲自去刘官镇及周边可能受铁路规划影响的区域实地走一走、看一看了。不仅仅是看图纸上的线条,更要亲脚去丈量那里的土地,亲耳去听听那里的声音,或许,还能“无意直发现一些图纸之外的有趣信息。
……
周三下午处理完永鑫电子的接待方案,我瞅着周四上午没安排,立刻给政研室办公室打羚话:“晓燕,帮我报备一下,明上午我去刘官镇调研工业用地规划,落实张县长常务会上的要求,顺便看看铁路支线可能涉及的区域。”
“好的林主任,需要安排车辆吗?” 李晓燕的声音依旧干练。
“不用,我自己坐乡镇班车去就行,低调点,方便和群众交流。” 我特意叮嘱 —— 坐班车既能融入环境,又能避免惊动镇里的干部,免得被 “走马观花” 式的接待裹挟,啥真实情况都摸不到。
我借了马壮的车,想着自己独自去看看情况。
驶出县城核心区,沿着省道向北,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化。县城所在的河谷地带确实平坦,但正如图纸所示,逼仄而拥挤。过了大约十来公里,地势开始起伏,进入典型的丘陵地带。当进入刘官镇地界时,一片相对开阔的盆地映入眼帘。
刘官镇集镇,比我想象的要“繁荣”得多。 沿着主干道两旁,各种自建楼房鳞次栉比,其中不少明显是近几年新建的,外墙瓷砖崭新,样式却大同异,透着一种急功近利的仓促福更有甚者,在一些看起来原本是农田或者偏僻角落的地方,也能看到孤零零矗立起来的楼房,有些甚至只完成了主体框架,红砖裸露,像一个个等待被填充的巨大积木,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有些突兀和荒诞。许多楼房底层开着店铺,五金、建材、餐馆居多,显然都在期待着大开发带来的人流和商机。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种躁动不安的、等待“拆”字降临的气息。
我没有停留,放缓车速,穿镇而过,继续朝着规划中工业园区和可能设站的方向驶去。沿途能看到一些测量标记和零星的标语,预示着这里即将发生的变迁。
穿过刘官镇,我并没有立即返回,而是心血来潮,顺着一条路况尚可的县级公路,继续往北探索。地图显示,相邻的板桥镇距离县城更远,大约有二十五六公里。
然而,当车辆驶入板桥镇地界时,我不由得微微一愣。
这里的平坦程度,竟然丝毫不亚于刘官镇,甚至视野更加开阔! 大片大片的农田向远处延伸,其间点缀着村落,地势平缓,几乎看不到什么像样的丘陵。镇集区的规模看起来也不,房屋布局虽然不如刘官镇那般“欣欣向荣”地乱建,但也显得规整而充满生活气息。
“奇怪……”我下意识地放缓了车速,心中升起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当初县里选择将工业园区放在距离县城18公里、还需要穿越部分丘陵的刘官镇,而不是这个同样平坦、看起来发展空间更大的板桥镇呢?而且,现在的河清县城,本身也处在一个狭的河谷里,历史上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建城?”
这个发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将车停在路边一处不碍事的地方,拿出手机,开始查阅一些零散的历史资料和地方志记载,结合自己之前看过的一些材料,逐渐拼凑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河清县的历史,远比想象的要悠久。 现在的县城所在地,在古代是云河下游一个重要的水路码头和物资集散地。在公路、铁路尚未出现的漫长岁月里,水路是绝对的交通命脉。县城依托云河航运之便,逐渐发展成为区域中心,聚集了人口和行政机构。这种历史惯性是强大的,即便后来陆路交通发展,县治也从未迁移。
而刘官镇,虽然在古代交通地位不如县城,但在建国后,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期,曾短暂布局过一些型工业企业(虽然后来大多搬迁或改制),留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初步的基础设施,以及一批有经验的产业工人。更重要的是,在早期规划论证时,刘官镇距离县城相对更近,与县城的经济联系、人员往来本就比板桥镇紧密得多,依托县城进行园区配套建设的成本和难度相对较低。从“辐射县城”、“产城融合”的角度看,当初选择刘官镇有其历史路径依赖和现实考量。
反观板桥镇,虽然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但在历史上长期以农业为主,缺乏工业基因。它距离县城更远,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年代,几乎算是相对独立的区域单元,与县城的关联度较弱。在前期规划时,可能更多地被定位为“农业重镇”或“生态涵养区”,从“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先发展条件成熟区域”的惯性思维出发,它被排除在工业园区的首选之外,也就不难理解了。
历史的偶然选择,加上不同时期发展政策的路径依赖,共同塑造了今的格局。 很多时候,一个地方的发展走向,并非完全由最优的地理条件决定,而是历史、政治、经济甚至某些关键人物意志复杂博弈的结果。
喜欢选调生的宦海生涯请大家收藏:(m.xs.com)选调生的宦海生涯五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